• 人生就是博

  •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是提质增效

    2016年6月20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期,文化产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然不强 ,文化产业质量和内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有必要立足于“十二五”时期的成绩,明确“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科学制定“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引领国家文化产业发展。

      一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是推动由注重数量型增长向更加重视质量型发展转变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明确主线。主线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应该是推动文化产业由注重数量型增长 ,向更加重视质量型发展转变。重点应该放在提质增效,放在产业和产品质量以及品牌的提升上。

      文化产业发展的数量 、规模固然重要,但并不具有决定性 。真正决定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是文化内涵。文化产业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文化产业领域要推进供给侧改革 ,重点同样是提质增效。

      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增速较快  ,社会认同度、参与度不断提高 ,这固然欣喜,也不值得特别夸耀。文化管理者、文化产业研究界对此应该保持一份冷静和清醒 。因为 ,第一 ,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并不明显,也不够均衡。所谓不明显就是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并不多,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并不多。所谓不均衡 ,就是不同文化行业发展情况差异很大。以文化产品出口为例 。2015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增速最快的是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而传统文化行业如影视 、图书出版 、演艺增长乏力 。

      第二,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比如,历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产值中,新闻出版一直是生力军。而在新闻出版总产值中,印刷业总产值超过一半。众所周知,印刷业中文化内容含量并不多,印刷业产值的高低并不能真正体现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文化精品不多 。以影视为例 ,现在每年生产电影600、700部,电视剧上万集,但如近期电影《老炮儿》、电视连续剧《琅琊榜》 、《欢乐颂》这样既有口碑、又有票房 、有收视率的精品还太少。图书出版也是,每年出版超过30万册的图书中 ,精品图书和真正赚钱的很少 。

      文化产业提值增效最终要落到文化产品上 。文化产品提值增效就要在文化内容上下功夫,精耕细作 ,多出精品 。网络游戏是现今文化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特别是手游发展迅速。近3万家企业的国内手游市场已然是红海 ,只有有创新 ,出精品,才能生存。而中清龙图游戏公司开发的一款手游《刀塔传奇》年流水曾达到21.6亿 ,单日最大流水超过2000万,靠的就是精耕细作。

      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 、品牌产品也是建立在精品的基础上的 。国外如芬兰成立仅6年,员工总数不足200人的游戏开发商Supercell,仅依靠《部落冲突》、《海岛奇兵》和《卡通农场》三款手机游戏,在2015年营收23.26亿美元,达到了腾讯2015年在移动游戏营收上的71%, 同样也是依靠近乎偏执的制作要求。我国文化产业有品牌的文化企业、称得上品牌的产品太少。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主要不是靠宣传,是靠产品的美誉度。一家文化企业精品多了 ,品牌自然也就逐步确立起来了 。

      二、实现“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提质增效,需要解决三个认识问题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把提质增效作为主线,实现“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需要解决三个认识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价值和作用 。“十二五”时期,相关文件提出 ,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实现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产业发展需要有努力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提法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扩大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很有现实意义。但如果要以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论英雄,把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评判文化产业发展好坏的主要标准 ,那就本目倒置 、大错而特错了。其一,热衷追求数量型增长,就会陷入一些地方制造业发展的老路,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其二 ,热衷追求数量型增长 ,会导致文化产业虚高和泡沫化,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其三,热衷追求数量型增长 ,不符合文化产业作为永久性财富的特点和规律。上述问题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需要引起人生就是博高度关注 。

      第二,不仅要重视扩大文化消费 ,更要重视提升文化供给品质 。近年来,扩大文化消费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视。这是有理由的。201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人均收入与文化消费增长的关系划分 ,中国已经位列中上等收入组 ,进入文化消费攀升期。文化消费在家庭收入所占比重将不断提升 。从这个角度看,出台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有助于激发文化消费潜力,发挥文化消费在稳增长 、促消费中的作用 。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前我国文化消费水平不高 ,文化消费存在较大缺口的原因 ,不仅在于我国文化消费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激励和扩大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需要加紧实施。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我国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适应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升级 、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十三五”时期要改善这种状况,其一,要认识到当前文化需求侧结构日益丰富多元,并不断向个性化、高端化发展 ,而目前文化供给侧发展则相对滞后,传统模式难以有效满足新的文化消费需求 ,因此,必须将重点放在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创造新供给上 。其二,要认识到文化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问题,主要通过财政补贴 、信贷税收优惠等刺激性政策来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注重的是短期调控。而文化供给侧改革 ,则必须通过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调整和重构文化生产结构,来提升文化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 。其三,要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能力,当前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应是激发文化企业的创造活力 ,落脚点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文化生产力。需通过制度设计,创造文化生产者自主经营、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供给体系内容创新 、形式创新 、业态创新,以适应和满足日趋多样化 、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总之,文化消费需求是可以被创造的,关键在于如何创造出优质的文化产品 ,激发大众的文化消费欲望 。

      第三,建立健全竞争机制 。前面讲到,文化产品提值增效就要在文化内容上下功夫,关键是多出精品。这已经讲了很多年 。为什么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原因有很多 。文化生产者(企业、个人)的坚持,社会环境 、消费者素养等都有关系。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就是以前人生就是博把支持出精品的希望都压在国有文化单位上,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国有文化单位提供精品 ,靠财政支撑的精品生产机制是有重大缺陷的。“十三五”时期要改善这种状况,就要建立健全竞争机制 , 应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民营文化企业。在资金投向支持出精品上,应该不分国有民营 。包括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上,也应该不分国有民营。既要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也要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两者同等重要 。从可行性看,民营文化企业更有能做大做强。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