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新的文化科技成果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

    2016年9月27日

      “绝世”哥窑借科技重现芳姿、虚拟技术复活民间传说、云技术消弭信息孤岛……日前 ,由文化部推进实施的18个文化与科技融合项目通过专家验收,新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科技成果随之诞生,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

      科技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

      去年8月 ,位于安徽芜湖的方特东方神画(即芜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正式开业,这是一座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 、旅游产业完美结合的全新概念主题公园。无论是女娲补天 、大闹水晶宫 、牛郎织女,还是雷峰塔,园内一步一画、十步一景,为游客开启了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科技之旅。

      让游客“穿越”古今、上天入地并非易事 ,其背后是强大的科技支撑。记者获悉,2013年,由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华强)承担的“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其在文化主题公园的应用示范”项目被批复立项 ,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之一 ,该公司获得了823万元的资助资金 。

      目前,该项目成果成功转化为2类典型主题公园项目 ,还催生了9项专利和9项著作权 。具体而言,围绕文化主题公园发展的科技需求,该项目研发了文化主题公园影像集成技术,让游客体验到高真实感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特种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科技文化主题娱乐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丝绸大国,却称不上是丝绸强国,这个无奈的现实源自相关产业技术的落后。“传统织锦一般都粗而厚 ,不能做衣服 ,只能做包装用材。”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邱春林告诉记者,近日,他却在浙江看到了一种神奇的织锦布料,不仅轻盈飘逸,其色彩也变化多端,甚至可以逼真再现晚霞灿烂等自然美景,“简直让人震惊” 。

      据邱春林介绍,这个成果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承担的“丝绸织锦文化创意与工艺创新及示范推广”项目。该项目通过创建一个现代织锦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平台,推动实现工艺与技术、内容与形式 、传播手段与营销模式的创新。在工艺技术上,运用现代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丰富织锦艺术的表现能力和产品品质;在表现形式上,除了保留优秀的传统题材外,大量运用现代绘画艺术内容和视觉设计手段,采用数字化技术制造纹版工艺和意匠图 ,使表现内容耳目一新 ;此外,利用网络技术与手段 ,可以为客户个性化定制 。

      透过这些项目成果,人生就是博可以看到,在高科技手段的支撑下,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也往往应运而生,最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业态创新。

      文化遗产实现惊艳重生

      “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哥窑多断纹,号曰百圾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因生产黑胎青瓷而留名于世 。然而,让人扼腕的是,在近200年时间内,人们已无缘亲眼见到这种绝美的黑胎哥窑开片青瓷。

      “最近的10到20年,中国的餐桌上重新看到了青瓷的身影,在这个青瓷复兴的时代,人生就是博就想能不能借助科技手段,把青瓷的复兴更推进一些?”邱春林回忆道 ,通过研究南宋残片,人们发现青瓷中有一个种类格外特殊,“这种黑胎哥窑青瓷就像夹心饼干一样 ,它的胎特别薄,内外两侧的釉质却极厚 。在薄薄的黑胎上发出的青色格外温润,达到了中国文化一种审美的极致体验。”

      然而 ,这种惊世艳俗的美却极难得到。黑胎上发出青色不是那么容易,如果铁元素过高,釉色容易发黑。“南宋之后,哥窑就停烧了,因为战乱等各种因素,掌握这个技术的老艺人没有实现很好的传承。后来历朝历代虽然都有复烧,但是均未成功 。现在人们只有凭借南宋的瓷器残片,才知道黑胎哥窑有多美。”邱春林说。

      2013年,文化部正式将“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复烧工艺研究”列为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之一,获得了多家科研单位的响应,最后确定由龙泉市正聪青瓷研究所来承担。

      利用现代先进工艺设备 ,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提出了一套系统有效的青瓷科研方法与实验方法 。他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技术 ,对其胎 、釉进行化学组成分析,还原并改良了与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外观特征相近的坯料配方 。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薄胎厚釉,釉比胎厚 ,因此施釉工艺尤为关键,毛正聪采用多次施釉法 ,包括浸釉与喷釉两部分 ,运用梭式窑缓慢烧制出釉色 ,将铁胎黑色质地全面覆盖,最终烧出了釉面温润类玉、细腻雅致的青瓷。

      “我记得项目验收的那天 ,复烧出来的黑胎哥窑青瓷放在桌面上,十分惊艳  ,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不同于西方人对玻璃质感的追求,这种瓷器散发着中国人所追求的温润如玉 、内敛含蓄之美 。”被美好震惊的表情再次浮现在邱春林的脸上。

      哥窑复烧 ,让人看到科技手段正是唤醒沉睡文化遗产的灵丹妙药 ,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也许将重获生机 。而上文所提到的织锦则是文化遗产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复活”,科技手段改变了传统织锦的面貌,让她走出了博物馆 ,走进了市场 ,走进了千家万户 。

      “运用现代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让现在织锦的颜色丰富多变,这是传统工艺难以望其项背的。现在织锦的创造达到了高度自由化 ,很多意想不到的图案都可以生产出来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李蔚说 ,运用这种技术能够把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用织锦的方式做出来,甚至可以完整地织出人物肖像,表现力非常丰富。在成衣制作中,现在织锦还可以为客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制,为每一件旗袍定制专属的布料 。

      公共文化服务启动新模式

      给我一个方舱 ,还你精彩舞台。作为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之一 ,“移动式公共文化方舱系统”通过借鉴国内外航运、铁路、公路等标准化的集装箱化运输方式和军事上系列化、标准化功能方舱的开发与运用模式,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重庆市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项目承担单位共同研究和设计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公共文化需求的系列化 、标准化车载公共文化方舱系统。

      “这个项目是对原来流动舞台车的一个改进 。流动舞台车本身是很好的东西 ,车子无论开到哪,一打开就是一个演出平台。但是专车专用 ,养护成本还是太高了。现在这个项目就是让车厢和车体分离,只要配备这样一个方舱就可以了,车体可以向物流公司临时租用 ,这样一来,移动舞台的成本大大降低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介绍道。

      事实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亟需基于“互联网+”的科技融合来提升。“促进文化和服务的落地是现在公共文化的关注重点。”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就必须推进科技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让传统的配给式服务转化为现代化的体验式、交互式、参与式服务。

      罗云川举例道 :针对我国农村现实情况 ,“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和传播渠道建设”项目提出了文化数字资源使用模式体系 、基于云环境构建全国和省两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中心、基于内容分发网络等技术构建覆盖面广的资源传输体系等。同时 ,项目还研制了一点通乡村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农村地区现有传播渠道和终端提升农村地区文化互动传播水平。

      
    “再比如说电子浏览室的新形态。过去电子阅览室里是一排排电脑,现在大家获取信息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利用手机。针对此,电子浏览室必须聚焦场景 、聚焦人群、聚焦主题来开展服务,同时也需要增加移动化的功能 。”罗云川继续说道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携手东莞图书馆承担了“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新形态实现研究”项目,通过综合设计、技术开发、服务体验等研究与实践 ,提出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形态的实现路径和运营模式 ,促进和带动我国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快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