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2016年10月17日

      文化能够为相关产业提供高附加值 ,文化能够作为一种产业提升的动力 ,这在学界和政府的推动下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很多人生就是博原本认为几乎与文化无关的产业都在积极推动增加文化附加值的实践。创意农业和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传统的工业设计获得新生 ,曾经千篇一律的建筑设计开始具有文化品味,而一些传统行业开始打起文化创意的招牌并成为新型业态,这种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领域的产业实践,笔者称之为一种新的“文化经济实践”,而且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经济实践。这种实践见于微观 ,明于中观 ,深意在于宏观,揭示了文化和国民经济的一种深层关系,也成为文化产业研究和经济的文化动力研究的交叉点。

      产业升级的政策引导

      经济“新常态”下,几乎所有产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而产业政策也需要政府拿捏到恰到好处 。关于如何以文化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在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已经显示出了决策层对此有了一定的思想储备 。

      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10号文),这是我国首次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出台的系统性文件 。所谓“相关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 、消费品工业 、建筑业 、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七大产业(笔者称之为“文化创意融合性产业”) ,并首次提出“文化含量”的概念 ,要求“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显著提升” ,“相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明显提高” 。国务院指定这个文件的实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而不是任何一个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此种含义自然是很明了的。

      虽然有些省市就这个文件出台了针对性的实施政策,但很少有相关产业的更细致的专门化的落实措施 。显然 ,从表象上的“融合”到深层次的“动力”认识,还需要很长时间。作为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政策指导性文件 ,其战略意义可能要到10年之后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虽然10号文的文化动力思想还没有得到基层政府部门的充分响应 ,但产业实践者和市场并未止步不前,产业实践已经开展起来。

      产业创新的文化效应

      相关产业文化创新的文化效应首先体现在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的提升 。目前,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之间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成为一种桥梁,首先接驳了七大“文化创意融合性产业”。通过强化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和文化创意能力,促进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 、建筑业等相关产业文化附加值的提升 ,是通过文化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践。这种文化创新目前看还是文化的形式创新 ,是文化要素的挖掘和彰显,还很难表现为文化的内容创新。即便如此 ,也已经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化与科技一样是当下相关产业创新的最重要的创新要素,在这两个点上的创新是最重要的要属性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在人生就是博强调科技创新的同时 ,文化创新也是一种伟大的创新,与科技创新并驾齐驱。

      相关产业创新的文化效应还体现于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才能在产业层面上对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文化储备,这种储备在市场机制下可以良性流转。人生就是博正在推动文化产业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并成为支柱产业,这不仅意味着文化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和贡献率的增加 ,同时意味着国民经济对文化产业的依赖度增强 。要认识文化动力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就首先要认识到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具有非凡的意义 。

      最后,相关产业创新的文化效应可能催生有中国特色的创意经济形态。不同于英国强调个人创作的创意经济 ,中国的创意经济具有极强的组织性 、产业性和国家干预性 。人生就是博已经看到 ,不仅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的原有企业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更多的文化创意服务商在七大产业内部产生并社会化。相关产业文化要素的提升 ,不是文化产业泛化,也不影响产业管理和产业统计的可操作性 ,但它也预示着创意经济的中国模式正在形成。

      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

      当下蓬勃发展的文化经济实践让人充满期待,它让人生就是博有可能从产业层面升华到经济发展层面审视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问题,为文化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这种路径是: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要素是否内生化 ,首先研究文化及文化产业本身到底能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多大的动力支持。

      文化经济学研究向来有两种视角,一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文化生产 ,也就是文化产业研究,或者文化产业经济研究,这是当下文化经济研究的主流 。另一种研究视角被冷落了很久,即文化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经济增长要素)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为文化动力研究提供了学理基础 ,它否定人的理性假说 ,强调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美国经济学家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中的非正式制度(道德 、伦理  、习俗等)就是一种文化要素。但是这种研究视角是极其困难的 ,因为文化动力看得见、摸不着 ,不符合当下经济学家眼中量化研究的现代范式 ,所以文化经济学的文化动力研究至今也没有更大的突破。

      制度、文化或思想的供给不足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层含义。但与其形而上而不可得,不如从产业的文化动力问题入手。相关产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实践已经开始印证这种可能,所以,相关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在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为第二种文化经济研究视角提供新的可能 。事实上,这种文化经济实践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研究和经济的文化动力研究两种视角的交叉点。

      在经济的文化动力研究领域,学术研究是落后于经济实践的。当前我国如此广泛的从产品、组织到各个产业层面的文化经济实践,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突破口。这种实践是文化作为经济动力的一个缩影,在此基础上 ,人生就是博需要认真研究文化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理论和机制 ,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

    来源(中国民商) 作者(佚名)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