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青岛文化产业增加值增至557亿 影视之城进入国际视野

    2017年3月6日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文化的脉动正日益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展现。过去五年,青岛文化建设站在城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彰显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繁荣。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青岛要坚守文化建设之‘魂’,扎牢文化发展之‘根’ ,以文化视角、文化思维、文化观点审视城市发展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如是强调。近年来,青岛正是凭借扎根于人民群众、扎根于城市文脉、扎根于创新实践的城市文化发展观,践行文化强市战略,培植“文化青岛”以“主角”的姿态和轨迹逐步走向“枝繁叶茂”。

      过去五年内,青岛成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6000多个社区村落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32.68万平方米;全市书店、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综合体超过400家,其中注册博物馆的数量从国有的十余家增至个人和企业占主导的70余家;有28平方公里区域纳入历史老城区,并划定13个历史文化街区;70件作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省泰山文艺奖 ;投资300亿元的万达影视产业园落户青岛;创建了50亿元的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最高40%的制作成本补贴 ;两年内已吸引88家影视机构入驻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园区;青岛本土则集结了86家影视制作机构、52家城市影院,其中仅本土影视制作机构2016年就新增32家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356亿元增至557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影视文化产业逐步成为青岛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

      一方面,文化以不断拓展的实实在在的公共空间和与之匹配的创新服务普惠市民,力争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 ,以影视产业为龙头的青岛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正待建成世界瞩目的未来影视制作基地 。文化青岛正在此“双轮”加速驱动中,奔赴城市文明的星辰大海 。

      政民合力,让城市文化更多元更繁荣

      “文化是‘实’的而不是‘虚’的,文化气息应当无处不在,形成实实在在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 。只有把文化因子注入城市的血脉 、播撒到每个角落,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内涵。”2016年,李群对城市公共文化普及与浸润的期许,正成为每一个青岛人都能感知和体验的发生在身边的文化嬗变 。

      截至2016年,全市范围内6000多个社区村落已全部建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它们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的重要载体。另外,有11处新规划的市民文化中心 ,也纳入了全市千万平方米社会事业文化项目建设计划 ,并有8处建成投入使用。

      2013年嘉木美术馆的开启,标志了一个开端:当年“提着菜篮子参观的美术馆”的亲民定位,可以看作是民间力量介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次态度明晰的尝试。自此,投身青岛公共文化建设的民间资本风起云涌。粗略估算,短短三年间,青岛就拥有大大小小的民营美术馆70余家,已注册的民营博物馆总数已逾50家,各类“咖啡+书店”模式的文化综合体更是不胜枚举。

      市南区文新局每年为老城区内超过100家小型“咖啡+书店”模式的公共文化空间实施图书配送 ,并定期更换新书。政府与民间合力开拓打造实实在在的公共文化设施 ,已成为老城区文化与商业复兴的一种区域化范本,而由此带来的无处不在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性,也可窥一斑 。

      嘉木美术馆的创始人修方舟,如今已是同时拥有一家美术馆、一家博物馆和五家书店的老城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大鳄”……不久前,他以一场嘉木主题年会的形式颁布了一份本土艺术家年度榜单,再度彰显公共文化的民间创造力 。市文化主管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数年前他曾深深折服于遍布欧洲的小型艺术场馆的数量和人们亲近文化艺术的日常性 ,仿佛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充溢着文化的气息。如今这一现象正在青岛发生、蔓延。个人与企业的深度“补充”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外延的丰富扩容,也呈现了城市文化的多元与繁荣 。

      一座城市的进步与繁荣,首先呈现的恰恰是融入生活的 、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 。它正在青岛发生 。

      创新生产,让公共文化服务有的放矢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 ,扩大有效供给,以灵活适应公众文化需求的变化 ?建立在对此问题回应基础之上的创新引领,始终是过去五年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篇章的主旋律 。

      2012年初,青岛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更重要的是 ,由此带来了城市演出生产与市民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创新激变 。

      伴随体制与机制的变革,从2014年起 ,青岛演艺集团整合旗下市歌舞剧院、市话剧院 、市京剧院等专业艺术院团和各区闲置文化演出场馆,创建演出院线 。针对不同观众群体需求 ,开展系列惠民公演。“走进剧场·5元看演出” 、“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不同内容主题的低票价公演,每周至少两场,本土演艺机构拓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声势日益壮大 。很难想像,当初在全国演出市场并不十分景气的情形下,市话剧院的童话剧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连续三年 ,各院团每年演出超过300场,观众人次达30000人次。

      专业艺术院团将精品创作与针对普通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不仅令本土演出市场重获生机 ,更有效提升了基层演出的水准和品质。本土演艺的创新服务方式,打通了文艺与市民“最后一公里”距离。而另一项创新服务则在生产内容上打通了文艺与市民最后的距离。

      经过两年的创新试水 ,“五王”大赛已发展为全国第一个面向市民、同时在一个平台进行五项艺术门类海选的市民才艺展示舞台 ,它获得了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如今其参赛范围已拓展至东亚和欧美,并从线下发展到线上 ,网民点击量超过5000万人次 ,比赛视频点播量达426万人次。

      从这项亲民赛事中脱颖而出的“五王艺术团”,则继续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领域开疆辟土:以“走进经典”为主题的微演艺“六进”公益活动,以不期而遇的“快闪”形式深入商场、机场、车站、书店 ,这一时尚文化的开展赢得了公众喜爱 ,也彰显了城市的艺术气质。它改变了人们对基层文化活动千篇一律的老面孔的认知。

      此外,“移动互联”时代则不仅带来了公共文化场馆的无线网络全覆盖,同时还有青岛微书城、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及青云图等线上借阅平台,作为新兴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 ,最大化地覆盖城乡人群 ,有效提升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在青岛 ,经过数年的累积与嬗变,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模式被打破,针对不同市民群体有的放矢的精品化 、创新性服务时代已经来临 。

      产业勃发,让影视之城进入国际视野

      青岛的电影票房在2016年突破4亿元 ,达到4.06亿元,同比增长了1.5% 。而五年前,这一数字尚以千万计。就在青岛电影市场呈现快速蓬勃发展的同时,这座城市关于“影视之城”的梦想  ,业已从过去单纯意义的“明星”摇篮,壮大为与美国的洛杉矶以及印度的宝莱坞比肩的世界级影视文化高地。

      2013年,投资300亿元的万达影视产业园开工兴建,作为世界最大的影视产业园区,它将在青岛建设45个摄影棚以及影视后期制作中心、IMAX全球研发中心、电影主题乐园 ,计划引进50家影视制作公司 ,是世界唯一具有影视拍摄、影视制作、影视会展 、影视旅游综合功能的特大型影视产业园区,青岛影视产业迎来强势突破机遇。

      2014年,《青岛市高端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和《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相继出台,明确了产业的方向和目标:到2020年,青岛将建成影视企业总部基地,年生产制作影视剧200部集,影院数量超过60家,高端影视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60亿元;确立了激励政策:50亿元专项资金 ,最高40%的制作成本补贴。目前青岛已吸引国内外88家影视机构纷至沓来 ,《长城》即是首部来青完成拍摄制作的好莱坞巨制 。

      未来三年 ,将有11部好莱坞电影实现“青岛创造”,青岛正在成为全国影视行业新崛起的“磁极”,并将以“青岛出品”,改变国际电影市场的格局。

      青岛市文广新局负责人透露,影视产业已成为青岛转方式、调结构的十大新兴重点产业之一。这座城市已确立了“1+2+N”的发展思路——通过创建一个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完善政策和服务两大体系,搭建N个高端影视文化交流平台 ,吸引集聚国内外优质影视资源,为打造世界影视文化高地奠定坚实基础。青岛影视产业异军突起 ,立足本土优势 、以世界级的高起点进入了国际视野。

      微视角看大变化

      “文化云”,订制文化生活

      移动互联时代 ,你会选择什么方式来读书 ?不久前,家住浮山后的单女士收到寄自书城的图书快递——刘慈欣的科幻系列小说《三体》。这三册书并不是单女士从书城购得的 ,也并未花一分钱。她只是通过新华书店书城的微信公众号,提交了一张附有家庭住址的书单。

      从2016年11月13日起,许多青岛公共图书馆的注册读者,都开始尝试足不出户地淘阅自己喜欢的实体书。这份送上门来的阅读便利,是由市南区文新局和区图书馆共同创建的“图书馆云阅系统”带来的便利 ,也是青岛爱书人最近追捧的一个热词——“青云图”。

      “以往,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借书群体,书城的服务对象是购书群体 ,而这两大人群实则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重合性 。”市南区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说,“青云图”就是针对这一点 ,同时面向借书和购书两大阅读群,推出了一个“你借书、我买单、免费配送”服务平台 。读者使用公共图书馆的注册信息,通过书城抑或市南区的相关微信公众号 ,登陆“青云图”平台,选择喜欢的图书,然后预约下单,图书经过书城的“加工”,就会以快递的方式免费配送到预留地址 。

      目前 ,“青云图”的书库里拥有1万余种图书,其新鲜度始终与新华书店书城的图书更新保持同步 ,相当于在新华书店的书城开设了一个同步图书馆 ,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据悉 ,“青云图”开启一个月,就已有近万名市民尝鲜,亲身体验这一移动互联时代的文化创新服务所带来的便利 。

      书读完了,终究是要还的。于是在市南老城区工作的单女士又十分幸运地享有了还书的便利。“不用去图书馆,只需随意走进附近的一家咖啡店 ,就能把书还到图书馆。”目前市南辖区内已有65处社区图书馆,以及4处自助图书馆构建起了统一的检索平台。100余处咖啡馆 、书店也都纳入了“青云图”平台。漫步市南区老城,任何一家咖啡馆或是书店,都可能成为漫游者的私人便携式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 。

      不断强化的“互联网+”思维,使青岛人与文艺相遇的方式愈来愈丰富和便捷 。据悉 ,青岛已经全面启动了“青岛文化云”项目建设,未来将统筹整合全市公共文化资源 ,市民将能够更加快捷地通过各种全新载体,订制包括阅读在内的专属文化生活。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佚名)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