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电影产业促进法》对我国文化产业具有破冰意义

    2017年3月13日

      3月1日,一直备受关注的《电影产业促进法》终于正式实施了。这部被看作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破冰”之法的法律 ,经过十多年的修订讨论,总算要履行它的历史使命了。这部法律可以说涵盖了电影从创作之初到上映之后的每一个环节,也与上至创作者,下至观众都息息相关。

      那么 ,《电影产业促进》到底为中国的电影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光明网记者采访到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副教授李春 ,以下为采访实录。

      立法具有标志性意义,更甚于实际作用

      《电影产业促进法》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法治化管理时代。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自业界不断发出呼吁到推出征求意见稿再到正式颁布,《电影产业促进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但随着社会进步、法治观念的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在不断向前发展中  ,迈出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但这也意味着,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 ,想要进一步推进 ,亟需一个法制化背景 。而《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 ,弥补了电影产业在法治上的空缺,具有极大的标志性意义。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补充 、完善的地方 。

      加大农村电影放映扶持力度 ,增加电影公共事业比重此次

      《电影产业促进》中 ,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力度,由政府出资建立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服务网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电影放映 ,不断改善农村地区观看电影条件,统筹保障农村地区群众观看电影需求。同时 ,国家鼓励电影院以及从事电影流动放映活动的企业、个人采取票价优惠、建设不同条件的放映厅、设立社区放映点等多种措施,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城镇低收入居民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等观看电影提供便利。

      这是从立法的角度,肯定了电影在社会文化传播、社会教育中的功能,均衡了经济发展中,不同地区的精神文化传播 ,也丰富了落后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 ,促进了社会公平。但需要注意的是 ,怎么样把电影的公益性落到实处,如何保障公益电影的传播力度 ?这既需要社会管理方面起作用,也需要观众与之达成共识。

      规定国产片放映时长 ,有利于增强国产电影多样性本次

      《电影产业促进法》中提到 ,国产片的放映时长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长总和的三分之二 ,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去年进口片场次3321万场 ,总票房191亿元,而国产片场次4158万场,总票房265亿元。也就是说,国产片以55.5%排片拿下了57.9%票房,这其实跟大家印象中是有区别的。

      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中,唯市场论的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许多不知名但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影片 ,和有观影需求的观众之间,无法形成匹配 。但如果将国产片时长设置一个三分之二的下限 ,就会让不同种类的国产电影进入到市场中 ,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增加国产电影的多样性。但如何均衡 、搭配国产片与进口片,是否需要进行季节性调整甚至年度性调整,都需要后续的细则进行补充和跟进。

      电影分级制是大势所趋,但并非一步到位本次

      《电影产业促进法》并没有对电影分级做出明确规定,但其中提到“摄制电影的法人 、其他组织应当将取得的电影公映许可证标识置于电影的片头处;电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观众身体或者心理不适的,应当予以提示 。”这实际上已经对电影分级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多年来一直在为此呼吁,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分级制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就算有了分级制 ,对于电影创作或是未成年人保护 ,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解决所有问题 。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生态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无论是家长教育的缺失还是个人欣赏水平 ,大家对于如何有效使用分级制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在此情况下,暂缓电影分级制的推出 ,也是一个权宜之计。

      在电影创作方面,一些艺术性影片本身具有突破性。因此 ,无论是在题材上、内容上还是呈现的方式上,都会受到分级制的限制。在此情况下,创作者 、管理者、社会成员分别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因此,暂缓分级制 ,并非不是好事 。人生就是博实际上可以通过分布试点的方法,逐渐找到一条更切合中国国情的方法  。

    来源(光明网) 作者(佚名)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