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国酒茅台走进德国汇聚两种工匠精神

    2017年10月9日

    德国曾被戏称是“躺在啤酒桶上的民族” 。

    酒,是传递快乐 、承载情感 、构建友谊的桥梁;当德国遇上中国茅台,两个各具匠心的民族越洋握手 。

    “请你记住,这是你在媒体上看到的尼克松 、施罗德喝过的酒;它是多么醇厚芳香,会使你心情奔放乐而忘返;它又是多么刚强有力,也会使你情绪高昂忘记忧伤。”1972年10月,联邦德国外长谢尔率队访华 ,先遣组的一名外交官兴奋地写下一首诗,并打印多份 ,一一贴在所有德国客人房间里的茅台酒瓶上。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一瓶茅台酒,见证中德建交走过45年。

    二战后,中国同联邦德国分属两大阵营,仅有一些民间贸易往来 ,没有官方接触。直到19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大门的打开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德关系正常化迎来契机。

    “1972年 ,中国同德国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启新篇章,茅台酒也开始它的德国之旅。”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介绍说 。

    当时,联邦德国外交委员会主席施罗德先生在访华期间,曾在品尝茅台酒时对之赞不绝口 ,称之为“醇香的好酒”。同年,德方外交部代表谢尔先生、史塔登先生等人也陆续访华 ,每次访问结束必然带上几瓶茅台归国。

    随着中国的崛起,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属性的茅台酒频现世界舞台 ,茅台酒已是外交场上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正是借助施罗德先生访华契机,茅台酒无意间正式进入德国。那次访问后,三十多家德国媒体对茅台酒进行报道,甚至很多不会喝酒的德国人到中国饭馆吃饭,也要求尝一尝“尼克松 、施罗德喝过的中国酒”。

    “德国朋友说,茅台酒千万不能喝得太快太多,以防止头重脚轻出洋相。”在德国一家医学研究机构工作多年的华人杨开红说 ,“但他们仍愿意喝点茅台酒。”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2016年12月,袁仁国在题为《与德国干杯——在中国茅台“一带一路”行汉堡推介会上的讲话》中引述德国谚语 ,表达茅台与德国再次相遇后的喜悦之情 。

    2017年7月 ,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应邀在德国汉堡G20峰会期间德中合作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再次引来阵阵掌声 。

    “顽固”的手工技艺

    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 ,两种匠心的相遇 。

    德国企业以严谨 、高效的治理模式在全球市场闻名遐迩 ,德国人所秉持的认真 、专注、求真、慢工出细活的工匠追求,造就了其产品耐用、可靠、安全、精准的口碑。

    稍早前的一项统计显示 ,截至2013年,德国寿命超过两百年的企业有837家,仅次于日本 ,位列全球第二位。

    茅台酒的历史更为久远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35年,茅台古镇一带就生产出令汉武帝大赞“甘美之”的枸酱酒,这正是茅台酒的前身 。

    “作为东方文化的神秘载体 ,茅台酒是中国酿酒文化中的一个奇迹 。与德国啤酒在酿造过程中刻度分明、程序严谨 、重视精准可量化进程的西方工业模式不同。”袁仁国介绍说 。

    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勾兑,存放五年后出厂等传统工艺 ,让整个酿酒过程与本土气候 、环境、人文高度融合,充满神奇的东方气息 。

    据统计,一瓶茅台酒从发酵到出厂,至少历经5年、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

    “崇本守道、坚守工艺、贮足陈酿、不卖新酒”,这是茅台经过长期积淀与实践形成的质量观,其核心是对工匠精神的推崇。

    “滑,可以取酒了。”茅台集团老酒工欧荣之笑着说,“我不喜欢按浓度计 ,那是别的酒厂用的家伙。”

    滑或涩,代表着酒精不同的浓度 。当周围的小酒厂早已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时 ,茅台集团的老酒工还是坚持靠经验来生产,对手工技艺的坚守到了“顽固”的程度 。

    “茅台‘精益求精 、精耕细作、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与质朴。”袁仁国表示 。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佚名)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