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迎来深化改革

    2017年10月30日

    我国文化市场的产品供给正在从短缺走向过剩。

    如何提高质量,如何活跃居民消费人生就是博已经进入一个该考虑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的阶段。

    中国文化产业于2000年正式提出完成合法化进程,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启动而开始提速发展 ,于2008年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计划而确立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目标,13年来可谓“狂飙突进” ,一派“热运行”景象。随着“十一五”结束和“十二五”开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进入拐点” 。

    “进入拐点”的依据有三: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正在回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变 ;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正在变革。

    首先是速度 。2004年以来 ,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344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52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23.6%。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比2010年增长21.96% ,2012年文化产业的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到20%以下 。

    其次是发展方式 。10多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主要依靠投资推动,而非消费拉动;一些关键领域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引导,而非活跃的民间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投资领域逐渐转向上游原创和下游消费的情况下,机制不合理、效益下降等弊病日益凸显。

    再次是管理模式。中国文化产业脱胎于计划经济,长期以来是“分业发展”,实行“行业分层管理”。10多年来,在改革和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行业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合并管理日益走向成熟。

    发展速度下降可以看作回归常态 ,发展方式转型可以看作走向合理 ,管理模式转型则应该视为回应发展需要,建立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所有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文化产业走向拐点的图景 。

    构成这个图景的底色是,我国文化市场的产品供给正在从短缺走向过剩 。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的时候 ,人生就是博曾经做出过一个判断: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一个存在“战略性短缺”的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使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使新兴服务业得不到提升,特别是使我国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缺少了文化创意设计这一引领性的行业 ,令“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举步维艰。

    经过10多年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在一批政府支持力度大、市场开放度高 、新技术进步快、消费活跃的领域,生产出了大量的文化产品,从根本上扭转了短缺的局面,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过剩”和“泡沫”现象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尽快增加产量,而是如何提高质量;不是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而是如何活跃居民消费。在政策文件中的用语是 ,人生就是博已经进入一个该考虑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的阶段 。

    根据经济学观点,短缺经济和过剩经济具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短缺经济生产能力过低,需要保护企业,保证供给;过剩经济生产能力过剩,可以开放竞争 ,兼并重组 ,推动企业在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因此,过剩的出现意味着市场适度宽松局面的出现,也意味着深化改革机会的到来。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