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截至2020年6月底 ,我国投入运行的加氢站数量达到60座

    2020年12月8日

    12月4-5日 ,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与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四川)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高峰论坛暨《车用氢能蓝皮书(2020)》发布会”在成都举办。发布蓝皮书是本次会议的重磅内容之一。过去的一年,氢能产业都有哪些变化?蓝皮书的数据最权威 。

    《车用氢能蓝皮书(2020)》由干勇、王秉刚,衣宝廉,李毅中等行业著名人士担任名誉顾问,安铁成任编委会主任,吴志新任副主任,主编为王成和张长令,副主编有梁晶晶、朱成、梁兆文 ,近百位行业专业人士执笔人经过数月努力为大家呈现一部行业权威的蓝皮书。

    截止2020年8月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产量为7338辆,累计销量为6763辆。截至2020年9月中旬,记录,监控平台的车辆为5664辆,累计运行里程为9334.2万公里 ,9月份比8月份运行里程增加647.8公里。

    广东,上海,北京三个省市燃料电池汽车数量最多。截止2020年9月,上海市共有1455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参与示范运行 ,其中1019辆物流车,347辆客车,81辆乘用车(31辆已停运),8辆公交车 。目前佛山市已开通29条新能源公交线路,共投入氢能源公交车926辆,氢能源城市物流车448辆。北京市的氢能源汽车为370辆 。

    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投入运行的加氢站数量达到60座 ,70%以上为2018年以来建成 。上海市自2018年以来加快推进加气站建设 ,目前已经建成10座加气站,包括全球规模最大,国内首个管道输氢加氢站 ,该站也是国内首个商业化加氢母站和70MPa加氢站。佛山已启动27座加氢站建设,已建成16座 ,其中运营或试运营加氢站15座 ,在建8座 ,办理前期报建手续3座,成为国内建成加氢站数量最多的地方城市。

    2019年上半年 ,国内车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投资项目多达70个,目前累计金额超过900亿元,超过2018年全年投资额的850亿元。据国金证券统计,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国内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投资/拟投资总额超过2183亿元,二级市场金额为585亿元 ,其他产业投资金额超过1598亿元。

    氢能技术及装备水平提升,自主化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加快进步 。国内外有多家公司具有生产销售兆瓦级碱液电解槽及制氢系统的能力,比如中船重工718所 ,天津大陆,苏州竞立等公司。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90年代开始PEM水解电解制氢研究 ,相继开发出PEM水电解池堆及系统 、PEM水电解制氢机等产品 ,能耗水平优于国外产品。

    在氢气储运技术及运用方面,我国目前已研制出87.5MPa钢质碳纤维缠绕高压大容器储氢容器 ,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带错绕结构固定式高压储氢设备。此外,在固态/高压复合储氢技术的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复合储氢系统的储氢压力已达90MPa,目前该技术仅适用于固定式储氢方式。

    我国燃料电池关键部件及核心材料自主化进步明显。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开发了CCM阴阳极双面直接涂布技术 ,膜电极一体化成型技术,膜电极自动化快速封装技术,建成目前国内产能最大的自动自主化CCM生产线,年产能达30万平方米,良品率达到99.9% ,一致性良好,可满足5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膜电极需求。广东济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第1家量产催化剂的企业,年产能达到两吨。在气体扩散层方面 ,深圳市通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能可达10万平方米 ,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源动力公司攻克了复合膜基催化剂涂层膜电极技术 ,膜电极寿命达到1万小时 。

    在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自主化方面,我国也取得明显进步。2019年5月 ,新源动力研发的6款燃料电池新产品正式上市销售,耐久性突破5000小时。2020年8月,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全新一代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PROME M3H,完全自主设计开发,双极板和膜电极等核心部件 ,以及58个一级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 ,自主化程度和国产化率均达到100%。捷氢科技燃料电池电堆功率高达130千瓦,电灯功率密度达到3.8千瓦/升 ,拥有1万小时的超长耐久性,可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的全功率驱动 。

    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已逐步完善了国产化燃料电池核心电堆的半自动化和质子交换膜自动化的生产工艺。雄韬股份武汉基地和大同基地各建设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生产线一条,年产能达1万套,可生产45千瓦 ,60千瓦 ,125千瓦发动机系统。东方电气2010年启动燃料电池研发 ,掌握了膜电极,电堆,系统集成,测试设备的关键核心技术,申请专利100余项。

    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全产业链的车用氢能技术标准体系。截止2020年8月 ,累计发布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95项 ,在研国家标准6项,其中,氢能基础设施标准48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17项,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标准17项,氢能其他应用相关标准19项,固态储氢标准2项 ,液态储氢方面在研标准两项已报批,将于近期正式发布。

    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外,一些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机构也积极制定车用氢能相关团体标准 。

    从全球来看 ,截至2019年底,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为25,210辆,当年销售量为12,350辆 ,比2018年的5800辆增加了一倍多。全球投入运行的加氢站达到470座 ,同比增长20%以上 。日本有113座加氢站投入运行,居全球首位。德国目前有84座加氢站,计划到2020年底增加到100座 。巴黎的氢能源出租车到2020年底将超过600辆 。2020年1~6月,韩国环保车出口同比大增 ,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上半年出口量同比增加67.7%。

    截止到2020年10月,丰田和现代单一车型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双双超过1万辆 ,丰田Mirai全球售出11,154辆 ,其中日本国内售出3782辆 ,海外市场售出7372辆。现代汽车NEXO在韩国本土已售出超过1万辆,其中2018年售出727辆,2019年售出4194辆,2020年1~10月售出5079辆 。

    总体上我国氢能源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顶层设计逐渐明朗 ,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优势地区示范运行车辆类型和范围扩大 ,加氢基础设施网络初具雏形 。地方政府支持政策及措施趋于完善,支持力度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氢商业化项目启动,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国产化取得突破,自主化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量产,产品技术水平 ,经济性显著提升。

    看到进步的同时,也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国家氢能源产业顶层设计不够明朗 ,相关支持政策不够完善。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及部件国产化程度低 ,燃料电池汽车生产成本及氢气价格偏高 ,可再生能源氢气比例比较低 。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中国能源网)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