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基金人内修外炼拼收益

    2014年12月22日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创新求变是资本市场的主基调。时近岁末 ,本报将从基金行业全面创新、券商资源整合重写辉煌、新三板扩容鼎力支持实体经济 、监管层推进市场化改革等方面进行梳理,展现资本市场的亮点,以飨读者。

      12月19日 ,上证综指时隔4年多重回3100点,基金资管公司交易室内 ,电脑屏幕上闪烁着令人心跳的红色。

      资深基民刘女士匆忙从宝宝产品赎回资金。如今在普通投资者眼里,宝宝们已经失宠 ,收益明显不如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 ,拿太久只会错过这波行情 。那么到底该买什么基金 ?

      “不创新就会被超越!”

      即将结束的2014年已经带给投资者太多惊喜:业内首只参与中石化国企“混改”基金 、国内首只互联网大数据指基百发100指数基金、首只跟踪移动互联网题材指数富国中证移动互联网分级指数基金 、首只沪港通基金南方恒指ETF产品……

      年内共有7家新基金公司成立,信托系 、PE系、保险系基金公司的出现,证明了基金行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程度正逐渐加深。

      更为引人注目的趋势是 :2014年是基金业变革创新之年,管理部门先后发布《关于大力推进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创新发展的意见》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着公募基金加快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鼓励阳光私募基金自立门户,蓬勃发展的私募股权基金开始明确有章可依。

      北京金融街英兰国际大厦 ,已至深夜,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北京分公司办公区内很多人仍在加班。在踌躇满志的上投摩根基金副总经理侯明甫眼里 ,好的市场行情,并不应该仅仅带来好的创新型产品,他更看重的创新来自基金公司内部。

      行业创新发展潮涌,侯明甫思考的是用创新的制度留住合适的人 、做对的事。为此,上投摩根在业内首次推出“种子基金” ,随后还将有“影子股权”计划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如果成功 ,将在此前前海开源基金“事业部+创新工场”的模式基础上 ,再造一个全新的基金内部人才孵化机制,有望改变公募基金业长期人才匮乏的局面。

      求变者并非独行 。2014年9月 ,嘉实元和基金公开发行,号称拔得“公募混改创新头筹” ,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更是在钓鱼台国宾馆高调宣布 ,国内首只入股非上市公司股权的公募基金嘉实元和发行,实现了国家经济战略与普通投资者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

      在北京卓著中心,富国基金北京分公司同样在挑灯夜战 。仍在封闭期的资金显然错过了这一波上涨行情,付出不小的机会成本 。眼下,富国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章椹元,想的是把握眼下国企改革的投资时点。他坚信富国国企改革指数分级基金可望分享本轮市场红利。

      忙碌的2014年,公募基金圈匆匆的脚步之外,每一个人仿佛都在透露这样的心声:创新!不创新就将被超越 !

      “不练好内功就被淘汰!”

      如果说刘女士这样的资深基民是基金公司的忠实信徒 ,那么,长远看真正拯救这群信徒的人,不是那些创新型产品 ,也不是整日痴迷于创新的人,而是另一群信徒,他们坚信的理念是“苦练资管内功”。

      国泰基金子公司国泰元鑫总经理梁之平就是“内涵式发展”的坚定信徒之一。2014年 ,在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冲击下 ,基金产品被赋予太多眼花缭乱的功能和服务。“但是,通过增加各种功能和服务等手段来吸引客户,只是创新的手段之一。”在梁之平看来,作为资管行业,基金业的长久发展之计,还是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拼收益是无法回避的考验,最终仍要看给用户创造多少价值 。

      那些只顾短期“拼规模”、拼服务的基金管理公司,尽管取得一时较大的规模 ,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但从长远看依然偏离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方向,即便出现了规模迅速蹿升的态势,也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收益是硬道理——2014年,这个道理已经在任泽松、陈扬帆、田汉卿、刘钊等明星基金经理的点滴业绩中得到诠释。不论最终的业绩冠军花落谁家,公募基金的精神已经表露无遗 ,那就是:在业绩比拼上,所有人都处于一个公平竞争、信息公开、法律公正的市场,不练好内功无法获得好的收益和投资者认可,更容易被对手淘汰 。

    来源(中国财经网) 作者(佚名)

    人生就是博集团(www.sdluoxiang.com)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