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博

  • 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180 50px

    行业新闻

    “3年可取”为噱头 老年人买保险如何防忽悠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 :佚名 | 2015年3月16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相关人员表示,保险建议书 、投保单和保险合同三种文件中 ,保险公司是根据保险合同来进行理赔的 ,保险建议书只是投保之前的一个说明 。上海市商海律师事务所刘晓明律师认为 ,保险建议书从法律上应定性为“要约邀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5条之规定 ,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不同于要约,不一定成为将来合同的条款 ,因此一旦发生纠纷 ,难以以此约束保险公司 。”但是 ,如果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的推广是虚假宣传行为 ,监督检查部门可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可处以罚款。

      定期存了一年才知买的是保险

      案例

      “都快1年了 ,我才发现自己的定期存款竟然买成了分红型保险!”谈及自己在几乎不知情的情况下买进5万元分红型保险一事 ,吴先生至今仍心有余悸 。

      吴先生今年59岁,家住松江区 。前年11月 ,他拿着自己积攒下来的5万元准备存3年期的定存 。“当时 ,银行大厅里一个穿着西装的人听到我要存定期 ,就热情地给我推荐另一款理财产品,说是"分红"型的,收益肯定比定存高。”吴先生告诉记者,自己选择较长时间的定存就是为了高利息,一听说这款“理财产品”收益更高,当即心动。“也没仔细看,稀里糊涂就签了合同。我以前也没办理过定期存款 ,不知道流程,以为这"理财产品"就是另一种存款形式罢了 。”

      去年10月,吴先生在一次聊天中偶然和朋友提起了自己买的这款理财产品,朋友详细了解之后发现这其实是一款6年期分红型保险,是有一定风险的 。吴先生大吃一惊,立刻打电话咨询,这才发现自己弄错了。“对方还告诉我,如果当时马上将钱取出,将亏损2750元;如果满3年后取出,仅能保本;要到满6年后取出,方能"根据保险公司的具体盈利情况进行分红"。所谓的"收益比定存高",原来只是给我"画大饼"。”最终经过协调 ,保险公司给吴先生办理了退保。分析

      “12315”维权热线咨询人员告诉记者 ,保险公司人员在介绍产品时 ,应该明确告知对方自己是保险公司员工,不能利用对方的误解 ,或暗示自己是银行职员进行推销。市民投保后有一定时间的“犹豫期” ,在此期间可以退保。另外,“市民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看清签订的协议 ,特别是涉及到收益的部分 。有些保险公司业务员会大谈特谈 "预期收益" ,其实收益一般是浮动的,最终不一定作准。”

      像吴先生这样在业务员的“热情轰炸”下签约的情况并不少,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大打“感情牌”是部分保险公司业务员常用的招数。“有些老年人因长期独居 ,得不到子女重视 ,有强烈的"证明自己"的愿望,希望通过理财获得高收益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另外不少老年人的倾诉欲望强烈 ,碰到什么事都顺着自己意思说的业务员,更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刘晓明说。

    1234

    上篇:

    下篇 :

    350 45px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77号比科新大厦  传真:  电邮:303235380@qq.com 

    陇ICP备14001663号 人生就是博集团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 XML地图